遠距辦公、數位游牧與斜槓工作興起,我們正處在一個講求效率主義、身兼多職的工作型態;你的職稱或許是「開發人員」,但實際上需要同時負責跨部門溝通、簡報設計、資料整理、甚至專案協調──這種「多角色工作者」已是現代工作常態。
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們的日常被大量任務與應用程式占據: LINE 持續閃爍訊息、 Email 不間斷跳出、瀏覽器分頁塞滿文件與雲端報表。
在充滿即時訊息干擾(如 LINE、Slack)的工作環境下,大多數人難以維持超過 20 分鐘的連續專注時間;而當注意力同時被 12 個應用程式、數十個訊息對話與多個待辦事項分散時,工作品質也因此下滑──在這樣的工作節奏下,「視窗切換」也成為隱形的效率殺手。
心理學家 Gerald Weinberg 的研究更指出:
「一次同時處理兩個任務,會損失約 20% 的總生產力;若同時處理三個任務,損失可能高達 40%。」
換言之,切換視窗本身,就是一種生產力的沉沒成本。
在這樣高度碎片化、需要多工協作的工作節奏中,僅靠軟體與工具的優化已無法完全解決效率瓶頸。真正要提升整體專注力與作業流暢度,往往必須從「設備層級」重新設計工作流程。
其中,顯示介面的升級尤為關鍵。當一個螢幕不足以同時承載簡報、視訊會議、資料查詢與文件撰寫時,視窗的來回切換就成為壓垮效率的臨界點。
這時,具備 MST(Multi-Stream Transport)技術 的 MST HUB,提供了一種更簡潔且高效的解法──透過單一輸出埠,一機即能串接三螢幕,同時執行多任務而不干擾彼此畫面空間,讓注意力重新回到使用者掌控中。
MST HUB能協助我們輕鬆建立多螢幕的工作環境,本篇將帶你認識 MST HUB 是什麼? MST 與 傳統SST 差別在哪?與你一起揭開 MST HUB 的神祕面紗,讓工作效率更上一層樓!
帶你快速了解:
MST HUB,全稱為 「多串流傳輸集線器」(Multi-Stream Transport Hub),是一種利用 DisplayPort 協議中的 MST(Multi-Stream Transport)技術,將單一路徑的視訊訊號分流成多個輸出通道,實現多螢幕獨立顯示的裝置。
簡單來說,當筆電具備支援 DP Alt Mode 的 Type-C 輸出埠時,只需透過一台 MST HUB,即可同時連接 2~3 台螢幕,並各自顯示不同內容,支援延伸桌面與鏡像顯示模式。
這與傳統的顯示器連接方式最大不同在於:
不需同時占用多個輸出孔(如 HDMI + DP + VGA)
不必購買昂貴的 Docking Station 或依賴菊鍊(Daisy Chain)式螢幕
不需要安裝驅動程式,即插即用
對於輸出埠有限的筆電使用者來說,MST HUB 是一種成本相對低、部署快速、相容性高的多螢幕擴充解法。
在需要多工操作與資料同步的工作情境中,MST HUB 提供了高效率的畫面分工方式。透過一機串接多螢幕,不僅能減少視窗切換的中斷成本,也讓各類任務能在獨立螢幕上同步進行。以下為常見的實際應用場景:
在行政、業務或專案管理場景中,MST HUB 可同時開啟 Excel 報表、PowerPoint 簡報與即時會議視訊,三個視窗分佈於三螢幕,大幅降低視窗來回切換頻率。
開會時可同步顯示 Teams/Zoom 視訊畫面、共享簡報及筆記頁,實現「即時互動、同步紀錄」的高效會議流程。
在內容創作者與剪輯師的日常工作中,素材、剪輯軌道與預覽畫面往往混在一個畫面中操作困難。使用 MST HUB 可將 Premiere Pro、素材資料夾與播放視窗各自分配至三螢幕,提高可視空間與工作效率,也能同時開啟參考風格與客戶需求文件。
工程師可將 IDE 編輯器、Log 訊息視窗與模擬器或實際測試畫面分開獨立顯示,提升偵錯效率與排錯節奏。相較於筆電單螢幕的擁擠,三螢幕提供了類似工作站的佈局彈性,同時保有筆電裝置的靈活性與攜帶性。
不論是資料整合、畫面比對還是跨工具協作,MST HUB 所實現的多螢幕分工,已逐漸成為高效率工作者的必備設備。
在多螢幕顯示技術中,MST(Multi-Stream Transport)與 SST(Single-Stream Transport)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訊號傳輸方式。掌握它們的差異,有助於你選擇正確的擴充設備。
目前 MacOS 主流還是使用 SST,導致 Mac 難以輕鬆實現多螢幕串流(延伸顯示);即使是新版的 Mac 筆電,依然受限 SST 單一的訊號輸出,需要轉換器或設備輔助,比較難像 Windows 筆電靈活串接多螢幕。
項目 | MST | SST |
---|---|---|
訊號來源 | 單一 DisplayPort,輸出拆分「多組訊號」 | 單一 DisplayPort/HDMI ,輸出「單一訊號」 |
連接方式 | 使用 MST HUB 或菊鍊串接 | 多條獨立線路,連接多個輸出孔 |
螢幕需求 | 需支援 MST 和 DP 輸入/輸出孔(需注意解析度和更新率支援) | 無特殊需求 |
顯示方式 | 多螢幕「鏡像、延伸」顯示 | 多螢幕「鏡像」顯示 |
支援系統 | 大部分 Windows 系統皆有支援 | MacOS 主流連接方式 |
硬體需求 | 筆電需支援 DisplayPort 1.2以上版本 及 MST,Type-C 需支援DP Alt Mode | 筆電需要多個輸出孔 |
使用體驗 | 線材簡潔,只需一個輸出孔即可管理多螢幕 | 線材繁雜,連接多少螢幕受限於輸出孔數量 |
延伸閱讀:如何在 Windows 中使用多台顯示器 - Microsoft 支援服務
在實際連接前,必須先確認設備是否具備 MST 功能,否則即使購買了 MST HUB,也無法正常分流畫面。以下為操作流程與相容條件:
查看筆電是否配備 DisplayPort 1.2 以上版本,或具有支援 DisplayPort Alt Mode 的 USB-C 輸出孔。
圖示 | 意義 |
---|---|
D 字圖案 | 表示支援 DisplayPort Alt Mode |
DP 標誌 | 同上 |
只有閃電符號 | 可能僅支援 Thunderbolt / 供電 |
無任何圖示 | 可能僅支援資料傳輸,需進一步查型號 |
若不確定支援與否,建議參考筆電官方型號規格說明。
將 MST HUB 插入筆電的 Type-C 輸出埠
使用 HDMI 或 DisplayPort 將 MST HUB 與多台螢幕連接
開啟電腦系統,進入「顯示設定」頁面,設定三螢幕的排列順序與顯示方式(鏡像 / 延伸)
Windows 系統會自動辨識多個顯示器,使用者只需手動調整排列與顯示邏輯即可開始使用。
建議搭配顯示器支架、升降桌等工具,進一步優化多螢幕體驗。
三螢幕讓你能同時顯示多個應用程式或文件視窗,無論是對比資料、拖曳素材、撰寫報告或開會記錄,都能在視覺上維持連續性與邏輯性,減少來回切換視窗的干擾,大幅提升操作流暢度與工作效率。
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多螢幕擴充方式,大致可分為四類:一般 HUB、MST HUB、Docking Station、菊鍊式串接。每種方式在連接架構、支援程度、使用便利性與售價上皆有不同,適合的使用族群與場景也有所差異。
以下將各產品進行交叉比較:
連接方式 | 大通 4K MST HUB | 一般 HUB | Docking Station | 菊鏈式串接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即插即用 | ◯ | ◯ | 部分機型需安裝驅動 | ◯ |
攜帶方便 | 方便攜帶、節省桌面空間 | 方便攜帶 | 體積大、難以隨身攜帶 | 難以隨身攜帶 |
螢幕數量 | 最高支援三螢幕 | 僅支援單螢幕 | 支援雙/三螢幕 | 支援雙/三螢幕 |
一鍵關螢幕 | ◯ | ✕ | ✕ | ✕ |
原廠保固 | 登錄升級3年保固 | 1年 | 2年 | 依螢幕廠商提供 |
售價 |
CP值最高 |
入門價位帶,適用基本顯示需求 | 價格較高 NT$6,000 以上 |
價格最高 |
一般 HUB 僅適合單螢幕擴充或不需高畫質輸出的場合,缺乏多螢幕支援與整合性功能。
Docking Station 雖然功能完整,但成本與體積皆較高,較適合長期定點工作者。
菊鍊式串接 相容性強但需搭配支援 MST/Daisy Chain 的顯示器,硬體門檻高。
MST HUB(特別是具備 4K、快充、多埠合一設計的產品)則兼顧成本、效能與實用性,對需移動工作或筆電連接三螢幕使用者而言,是目前最具彈性與可攜性的解決方案。
當單螢幕已無法滿足多工需求,是時候升級你的工作介面。大通 4K MST HUB 專為商務工作者、內容創作者與開發人員設計,小巧輕便、即插即用,讓你無需驅動、不需擔心相容問題,就能輕鬆實現三螢幕延伸顯示。
不論是商務辦公、影音剪輯、程式開發還是沈浸式遊戲體驗,MST HUB 擴充的不只是螢幕,還有你的自由時間!
MST HUB熱烈募資,早鳥優惠中!